一批县域医共体“摸着石头趟出来”的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带来哪些启示?一文解答。 7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第二批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的改革典型经验和案例,总结提炼了11条改革经验,并配套发布了一系列实践案例。这次材料仍是问题导向下探索出的操作方法,是一批县域医共体“摸着石头趟出来”的路径。 能打通的体制, 不能只靠“协调”;要敢于“重构” 在这批经验中,第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很多试点县域都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了“重新搭建”。过去的基层问题常常是“人、财、事”不在一个系统中,医保归医保、财政归财政、基层服务机构“在夹缝中求生存”。但像福建长汀县、广西上思县等地,不再是靠“部门协调”去补漏洞,而是直接在组织机制上重构路径。例如,医共体统一设党委、书记,由分管县长或卫健局局长担任,财政、医保、人社、编办组成联席会议统一决策,把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权限”拢到一起。这种“顶格推动+实权整合”的方式,是在制度上真正给基层松了绑、赋了能。 再比如安徽濉溪县,直接将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按照99%的比例(扣除风险金和大病保险基金后)打包给县域医共体,并制定出明确的“结余留用”机制——县、镇、村之间怎么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该占多少,都有标准。这种把“权、钱、责”同时打通的做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医联动。如果说以前改革靠的是部门协商、靠关系推进,现在这些地方是在“换系统”,不是加个窗口、搭个班子,而是换底层逻辑。 还有浙江海盐县的“当量法”改革,把基层所有服务内容统一换算成“工作当量”,再用财政统一定价、统一支付。这样一来,服务量多、质量高的机构自然多得补助,过去那种“一刀切分蛋糕”的模式被打破。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跨服务、跨人员的公平比较,是绩效机制的一种“数字化重建”。 这些做法告诉我们,真正能激活基层的,不是“多发点钱”“开个新项目”,而是重新建立起“机制-行为-激励”的完整逻辑链。各地要学的不是“具体做了哪件事”,而是有没有打破原有系统、有没有敢动关键节点。 人在不在、钱够不够、事能不能干, 是三件事,更是一件事 从这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中能看出,各试点并不满足于在某个领域发力,而是在系统层面进行“联动设计”。尤其在人、财、事三端的联动上,有不少创新做法为各地提供了模板。 先说“人”的问题。四川泸县开设“岗位池”,打破编制限制,让紧缺人才可以不受比例约束直接被聘。海南东方市也设立了“编制周转池”,在全市范围内统筹事业编资源,把“用人难”变成“人尽其才”。这些制度设计不仅解决了引才难,更释放了人岗匹配的活力。更进一步,北京密云还通过“乡聘村用”的方式,推动定向培养的大学生成为编制内村医,构建起一支能沉得下、留得住、有成长空间的乡村医生队伍。这些看似操作层面的变化,背后是管理逻辑的改变——人力资源不再按“单位”管理,而是按“区域”统筹,资源分配也从“头上分人”转向“需求调人”。 再看“钱”。这次试点中的医保基金改革都很有看头。无论是安徽的“慢病小打包”,还是贵州习水县的医保总额按人头包干,关键点都是从“按服务付费”转向“按人群管理”,鼓励基层预防前移、少发病、少住院,从而节省医保支出、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山东寿光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智慧健康地图”,通过数据实时掌握慢病患者的地理分布、健康指标波动,帮助医生精准随访、智能提醒,既提效又提质。 而在“事”的层面,这批经验中最有温度的要数福建长汀县的“五小驱动”:小团队精准服务、小网格动态监测、小驿站就地响应、小药箱分类投放、小积分促进参与。这些做法没有高大上的概念,但每一项都落到了村民的日常里:健康档案扫码即查、药箱放到家门口、积分兑换健康服务,连子女都能通过积分为老人换上门护理服务。更难得的是,这些服务用的是原有人员、原有场地、有限经费,靠的是整合重组和制度激励,不是增加负担,而是激发活力。 这些改革说明,所谓制度重构并不是非要“另起炉灶”,而是在既有资源下建立起新的运行模式。人、财、事三者本就是一个系统,在哪个环节“挪一寸”,都要同步设计“补几寸”。否则,钱花了、人走了、事干不了,是常见教训。 把数智技术用对地方, 技术就不是高高在上的“附属品” 技术赋能不是新词,但这批经验给出了一些很接地气的用法。山东寿光的“智慧健康地图”,并不是另起一套系统“烧钱搞建设”,而是用GIS系统,把村医、居民、医保数据、健康档案全部整合在一个图层里——一看地图,就知道谁在哪、什么病多、医疗服务是不是匹配得上。它不是替代医生做判断,而是让基层的医生、健康网格员、家庭医生团队都能多一只“第三只眼”,预判风险、提醒服务、动态调度。像流感季节前两周就部署疫苗接种这样的举措,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技术支撑,才让“防”真正走在“治”之前。 新疆新源县的“行走的医院”则是另一种技术路径:将助诊包、便携检测设备、远程B超和心电图传输装在医生背包里,进牧区、进家门,实时上传、远程会诊、快速反馈。这个案例不靠卫星,不靠5G,而靠的是用最小单元设备覆盖最大服务盲区,让那些最容易被数字化落下的人群也能被系统“照亮”。 技术不是高高在上的附属品,也不是领导口中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它必须是嵌进县乡村一线流程的“顺手工具”。技术的价值不是炫,而是省事、提效、少走弯路。正如这些试验区的探索所示,改革并不需要等万事俱备,而是要敢先动起来,在干中调、在用中优,走出属于自己的那条县域医改之路。 由“医学界”主办的 第七届“基医会”将于 今年9月12-13日在江苏南京举办 本次大会将设置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创新实践展 (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5+基层医改创新实践案例,并邀请相关卫健部门负责人于现场分享经验) 基医会 我们诚邀您参加本届“基医会” 与2000+县域和基层同道一起 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在金陵古都奏响“基”医最强音! 来源:县域和基层医声 更多精彩报道<< 报名基医会
|